关于申报2023年北京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1日
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关于申报2023年北京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通知
区侨联:
根据中国侨联《关于申报2023年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通知要求,结合北京市侨联实际,现启动2023年北京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以下简称“交流基地”)申报工作,请有意申报的各级侨联组织可按通知要求准备材料,做好申报和考察工作。
一、申报认证范围
(一)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迹,名人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等。
(二)文化街区、文化园林、民俗村落,以及文化名胜场所等。
(三)具有“侨”特色的侨校,侨史研究机构,以及书法、国画、武术、中医、民乐、戏曲、烹饪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机构等。
(四)由侨界人士创办、参与创办、捐建的,为侨服务的其它文化机构、文化场所、文化设施等。
二、申报基本条件
(一)文化特色鲜明。融合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华侨文化等特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适合以“亲情中华”为主题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具有独特文化魅力、教育意义和较高传承价值。
(二)为侨服务热情。主动为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到访和参观考察提供优惠条件和优质服务,积极协助侨联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三)引领作用突出。在全国、地区和行业、领域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示范意义,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扩大北京文化对外影响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社会效益显著、社会认可广泛。
(四)运行机制完善。具有配套齐全的活动场地、参观场所、展览场馆、宣传设施和真实可靠的文物、图片、史料、音像、文字说明等,有完善的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和专(兼)职讲解员及完备的规章制度。
三、申报材料
(一)申报单位申请及认证表。符合申报认证范围和申报基本条件的单位,由申报单位向区侨联提出书面申请,填报《北京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申报认证表》(以下简称《申报表》),区级侨联向市侨联提出书面请示,并提交《申报表》(纸质版、A4纸正反面打印<一张纸即可>、一式三份)和申报单位介绍等材料及电子文档,文件中需有各拟申报交流基地准确名称(表格第一栏应填写申报场所本身规范名称,而不是其管理单位名称),均需盖有申报单位公章(如申报单位没有公章,可盖上级管理单位公章,但不可盖区侨联公章。表格项目除“北京市侨联意见”“中国侨联意见”外,其他均为必填项)。申报单位介绍主要包括单位名称、上级主管部门、建设规模和主要建筑设施、文化内涵和特色、主要社会效益、联系海外侨团情况、资产资金来源、开展为侨服务情况,以及相关活动图片资料等内容。
(二)区级侨联申报请示件。请示件内容包括本行政区域内全部交流基地近年来接待侨胞、承接侨联活动等情况,市侨联、区级侨联组织领导、考察审核等开展本次交流基地申报工作情况,以及本批申报单位名称列表。请示件中,申报单位名称要与《北京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申报认证表》第一栏所填写名称一致,申报单位名称要按照优先级排序。
(三)申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如申报单位认为符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条件,可填写《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申报认证表》,由区侨联在请示件里说明是否同意意见,市侨联将择优向中国侨联推荐。
(四)电子版材料
电子版材料以原始状态保存,不要以压缩包形式存储。每个申报单位的材料存放在一个文件夹中,文件夹以“序号+申报单位名称”形式命名,且排序与请示件中申报单位名称顺序一致。具体包括以下材料。
1.北京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申报认证表。
2.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申报认证表。
3.申报单位故事文档和照片。有关要求如下:
(1)故事要以申报单位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主线,侧重讲述申报单位的历史渊源、名人轶事等。文中避免引用总书记重要讲话,杜绝出现错别字、病句、逻辑混乱等问题。切勿将《申报表》内容简单搬移;切勿使用工作总结代替;切勿直接使用解说词,但可以解说词为蓝本,将其内容改写为适合书面阅读的故事。故事字数在2500-3500字之间。
(2)照片数量4-6张,不可多报。照片要契合故事内容,展现申报单位的内外风貌、重点物品或场所。照片内不可出现各级别各部门领导。每张照片大小在1M以上,以“序号+文字说明”格式命名。
(3)照片除单独保存外,还需居中插入到文档中相应位置,并于下方标注照片说明。文档与照片统一存储于文件夹1中。文件夹1中除了1篇故事文档和相关照片外,不要存放其他任何数据。举例如下:
4.申报单位视频片段和介绍文档。主要要求如下:
(1)至少拍摄5段视频,内容涵盖申报单位外观、内部概览以及至少3件具有故事性的物品或参观点。如有宣传片可一并提供。
(2)视频需保留原始状态,无字幕、水印、配音等后期剪辑元素,分辨率不低于1080P,每个视频时长不低于2分钟。
(3)视频和相应的介绍文档统一存储于文件夹2中,均按照“序号+文字说明”格式命名。文件夹2中除了若干视频片段和对应介绍文档外,不要存放其他任何数据。举例如下:
四、有关要求
(一)要做好传达和解释工作,让各级侨联和申报单位真正了解申报认证范围、申报基本条件、申报材料、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
(二)要认真检查申报材料的规范性,将不符合要求的申报材料修改至符合要求后方可上报。
(三)要做好汇总工作,将电子版材料存储到光盘或优盘中,连同纸质材料,统一邮寄到北京市侨联文化交流部(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览秀西路5号<城市副中心A5办公区3号楼>)。
(四)北京市侨联将对收到的申报材料进行规范性审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报材料,将通知基层侨联修改完善一次。若再次报送的申报材料仍不符合要求,则取消相关申报单位本年度申报资格。
(五)申报截止时间:2023年4月26日。
附件:1.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故事参考)
2.北京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申报认证表
3.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申报认证表
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2023年3月16日
(联系人:张永存 010-55560656,13381258667)
附件1
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故事参考)
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原温州市华侨中学)具有一甲子的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业绩,作为浙南第一所由华侨捐资创办的学校,培育了一批爱国侨领,分布在全球40多个国家。1957年,温州地区归国侨胞和港澳同胞中的有识之士成立温州华侨中学筹备委员会,负责各项筹备工作,在短时间内获温州市、浙江省政府批复,由此翻开了温州华侨中学历史的第一页,也让华侨中学的发展史与温州华侨史血脉相连。学校原为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1984年开始举办职业高中,后改为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
一、绑在小腿上的钱
1957年,由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确定校名的“温州华侨中学”挂牌招生了。但学校创办伊始,有名无校,学生只能无奈地借用温州行政干校部分教室上课。为了使学校能拥有自己的校舍,侨胞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董事会发出捐资建校倡议后,旅居各国的温籍侨胞、港澳同胞和归侨们纷纷行动起来,踊跃筹资。
其中,捐资建校中最感人的事例莫过于旅日侨领潘岩法冒险把捐资款送到学校的事情。
潘岩法先生(右一)为校捐款
当时,潘岩法先生募捐到近10万日元的善款,可那时中国与日本尚未建立外交关系,日本政府不允许旅日华侨私带钱款出境,查到的话就有没收钱款的风险。
“怎么样把钱完好无损的送到国内,完成温籍侨胞们的心愿呢?”这个难题一直萦绕在潘岩法的脑海里。那几天,他坐立不安、苦思冥想、一筹莫展。
“何不用一下你儿子带零食到幼儿园的做法呢?”他的妻子在一旁提醒让他猛一激灵。原来在前几年,上幼儿园的儿子喜欢贪吃零食,但是日本幼儿班为了磨砺孩子们的意志力,严禁孩子加餐和吃零食,可儿子却经常偷偷把零食带到幼儿园,背着老师悄悄享受,后来被老师发现并告诫了家长。之后,潘夫人每次送孩子上幼儿园前都把他的小书包、口袋全部仔仔细细地摸一遍,以此断绝他私带零食。这样相安了一段时间。但是过了几天,老师又告状了。这让他很纳闷:明明已经查了又查,哪里来的零食呢?在不断的追问之下,儿子才支支吾吾地坦白,“我把零食绑在自己的小腿上,所以你搜不到。”
当时他是狠狠地训斥了不守规矩的儿子一顿的,可是现在为了家乡焦急等待着拥有自己的教室的孩子们,他打定主意:模仿儿子的做法,去冒险一次。
想到了马上就做,潘岩法在家里将小腿绑上报纸做道具反复练习,他的日本夫人在一旁充当检查员兼参谋。他不断变换步幅,探寻适宜的行走姿势,不断更换着裤子,以求不漏破绽。在他们的不断琢磨和努力下,最后终于选定了最佳的外裤,确定了最佳的走路姿态。同时,为了万无一失,他又托人通过关系买了一张靠近窗户的机票。万事俱备,他悬着的心才稍稍放宽。
终于熬到了出发的日子,潘岩法满怀信心地通过了机场检查(当时还没有现代的扫描系统),顺利登机,坐定座位。但他却丝毫不敢放松,飞行的几个小时里,他始终摆出绅士的姿势,正坐在座位上,挺直腰板,绷紧两腿。
空姐问,要喝茶水吗,要喝咖啡吗,中餐吃什么?他一概摇头回答。我才不喝呢,喝了水,要出去上洗手间,万一露馅了,功亏一篑呀!空姐以为他是个土包子,不懂日语,也就懒得理他了。就这样,3个多小时航程,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忍着饥渴,憋着尿意,端坐在座椅上,平平安安地回到了国内。
潘岩法先生为校捐赠的钟楼
当这捆沉甸甸的绑在小腿上带回国的钱送到学校时,大家除了感动就是敬佩。而“绑在小腿上的钱”也成为学校校史教育一个最生动感人的教材。正是海外赤子们用自己的一片片深情,一次次义举,为学校建设留下了令人动容的佳话。旅日侨胞的壮举也成为了那个年代同学们奋发学习的精神动力,也成了他们后来出国创业后源源不断地资助侨中壮大发展的榜样力量。
二、侨胞爱心传承,学子圆梦欧洲
怎样把自己对华侨中学的拳拳爱心传承给下一代呢?
怎样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再为华侨中学做一件大实事呢?
这是年过古稀的郭胜光老先生曾经一直思考的问题。从学校创办开始就一直为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殚精竭虑捐款捐物的学校董事长郭老,他一心一意地履行着一个只有奉献没有丝毫报酬的虚职。
由郭胜光先生等为学校捐资建造的“雷锋广场”
一天,他的儿子、现任荷兰东方美仕集团董事长的郭文飞又从国外回来看他。郭胜光董事长忙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儿子。
“父亲,让我好好想一想,总会有办法的。”父子俩的爱国心是相通的,郭文飞边安慰着父亲,一边陷入了沉思……
几天以后,一个成熟的计划在郭文飞的脑海里定型,跟见多识广的父亲一拍即合。第二天,他们俩就直奔校长室。
“我们准备挑选学校将要进入高三实习的烹饪专业优秀学生,到欧洲华人开的餐馆带薪实习,让他们推广正宗中华美食,接触海外餐饮,拓宽视野,接轨世界烹饪。欧洲那里的务工名额、邀请函、劳务合同和出国审批手续以及一切费用全由在欧洲餐馆办理,学校负责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只要办理出国护照即可在审批后成行。”
校长非常重视,领导班子马上就可行性进行讨论,毕竟这是迄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中职学校从没有过的事情,对政策是否能够支持,大家还心存顾虑。第二天校长就怀着急切的心情奔赴省城。
好在省教育厅等上级有关部门都一心一意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开绿灯,他们迅速讨论决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学校也在学生层面进行了摸底调查,高二学生中竟然有48%的家长报名。看来,趁着年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世界不同的餐饮现状,在学生中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郭胜光先生(右一)和部分侨中学生签订出国带薪实习协议
国家政策上的放绑和学生的积极响应,让高三学生出国带薪实习之事很快被提到了日程上。郭文飞又来回多次同欧洲餐馆的用人单位协商。
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当他们把第一批推选的8名优秀学生的简历推送到欧洲以后,不到两个月,国外的一切手续材料和机票都寄到了学生手里。
2007年6月的一天,阳光格外灿烂,来自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8位烹饪专业的高三学生带着学校的嘱托和家人的期望,顺利抵达欧洲。平安喜讯传来,大家欢欣鼓舞。
一向不苟言笑的郭老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喜悦,能在有生之年为学校办成了亘古未有的大好事,他更高兴的是他的爱子郭文飞担任了学校董事会的名誉董事长——他的事业有了信得过的接班人!
至此,短短的几年时间,在侨领们的牵线搭桥下,学校共有12批次83名毕业生分别到荷兰、意大利、德国、挪威等国华人餐馆带薪实习,为传播中华厨艺、帮助振兴中餐馆发挥了重要作用。带薪实习取得了学生和侨胞双方的共赢,效果可佳。大部分实习生在实习期满后选择在国外继续工作,成为新一代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播者。
而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个学生出国带薪实习的职业学校,被誉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国带薪实习”成为学校的一张金名片。
三、风雨同舟:“让我们合力撑起侨中明天的辉煌”
2007年的10月19日,是学校建校50周年的日子。为了给母校大庆献礼,学校的两个最大的民间组织校友会和董事会积极行动起来。
5月初的一天,身为法国温州同乡会会长的杨明,带着几位在国外任侨领的校友匆匆到访学校,一见校长,就连忙从口袋里掏出两张纸条递过去。校长打开一看,一张是写着88万元的大额支票,一张写着“母校50周年校庆捐款名单”,上面赫然排列着杨明15万、王建平15万、翁银巧10万……
校长急切地摆手,“我不是跟你们说好,只要你们在校庆那一天赶过来庆贺一番,不必捐款的吗?”
杨明拱手说:“校长见外了,我从郭胜光老先生那里了解到,董事会准备筹资在校园建造‘风雨同舟鼎’,连图纸都准备好了,预算资金是50万。恰好,他们几个会长也在我家,大家都来劲了,要我揽下这活。我就拿出纸来让大家随意认捐,你看,就这么八九个人就捐了这么个吉利的数字。希望学校考虑造一个温州市最大的铜鼎,钱不够的话,我们再拿。因为,还有几个在外的侨领没抢到这次捐资名额,刚刚还打电话给我嚷着要认捐呢!”
风雨同舟鼎
校长颇为为难地说:“如今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颇多,而你们在外打拼也实在不易呀!”
杨会长不乐意了,他说:“董事长郭胜光老先生之前也捐建了‘曲河集秀’园林小品,林叶通在老校区捐建‘春晖泉’。而我们要在新校区捐建一座‘风雨同舟鼎’,寓意我们国家、学校和侨胞这强有力的三足通力齐心,合力撑起侨中明天的辉煌!这也是我们身在国外的温州人的心愿,校长你可没有权利拒绝我们送给母校的礼物呀!”
“恭敬不如从命,恭敬不如从命呀”,校长似是无奈却无比感动地握紧他们的手。
校长室里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创立、发展凝聚了无数温籍侨胞的心血和汗水,见证了广大温籍侨胞爱国爱乡的深厚情感。学校将继续问需于侨、问计于侨,凝聚侨心侨力,以“侨”为桥,努力发挥好“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作用,向世界讲好“中国职教故事”,书写学校更美好的明天。
附件2
北京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申报认证表
(2023年度)
申报单位 |
| |||||||
单位地址 |
| 邮政编码 |
| |||||
单位电话 | ( ) | 网 址 |
| |||||
单位性质 |
| 上级主管部门 |
| |||||
申报类别 | □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迹,名人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等 □文化街区、文化园林、民俗村落,以及文化名胜场所等 □具有“侨”特色的学校,侨史研究机构,以及书法、国画、武术、中医、民乐、戏曲、烹饪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机构等 □由侨界人士创办、参与创办、捐建的,为侨服务的其它文化机构、文化场所、文化设施等 (根据情况将其中一项前面的“□”涂黑) | |||||||
申报单位 负 责 人 | 姓 名 |
| 职 务 |
| 侨联职务 |
| ||
手 机 |
|
| ||||||
区侨联 联 系 人 | 姓 名 |
| 职 务 |
| 办公电话 |
| ||
手 机 |
|
| ||||||
申 报 单 位 简 介 |
| |||||||
为侨 服务 所提 供的 优惠 条件 |
| |||||||
申报 理由 |
| |||||||
申 报 单 位 意 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区侨联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
北 京 市 侨 联 意 见 | 经决定,确认该单位为“北京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京侨联〔 〕 号文件)。
(盖章) 年 月 日 | |||||||
附件3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申报认证表
(2023年度)
申报单位 |
| |||||||
单位地址 |
| 邮政编码 |
| |||||
单位电话 | ( ) | 网 址 |
| |||||
单位性质 |
| 上级主管部门 |
| |||||
申报类别 | □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迹,名人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等 □文化街区、文化园林、民俗村落,以及文化名胜场所等 □具有“侨”特色的学校,侨史研究机构,以及书法、国画、武术、中医、民乐、戏曲、烹饪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机构等 □由侨界人士创办、参与创办、捐建的,为侨服务的其它文化机构、文化场所、文化设施等 (根据情况将其中一项前面的“□”涂黑) | |||||||
是否(何时)成为北京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 (20 ) | |||||||
申报单位 负 责 人 | 姓 名 |
| 职 务 |
| 侨联职务 |
| ||
手 机 |
|
| ||||||
市侨联 联 系 人 | 姓 名 |
| 职 务 |
| 办公电话 |
| ||
手 机 |
|
| ||||||
申 报 单 位 简 介 |
| |||||||
为侨 服务 所提 供的 优惠 条件 |
| |||||||
申报 理由 |
| |||||||
申 报 单 位 意 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北京市侨联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
中 国 侨 联 意 见 | 经决定,确认该单位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侨发〔 〕 号文件)。
(盖章) 年 月 日 | |||||||
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版权所有
侨联概况
我要投稿
我要咨询